近年来,关于学术规范与科研诚信的理论与方法,学术界、出版界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并出版了一些部头不小、理论性也很强的著作。但问题在于,如何把这些理论普及于学子后生?如何让学子们掌握这些道理?
“条条大道通罗马”。因此,有效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开设专家讲座、专门课程等,其中最为行之有
关于小册子在普及知识、推广理论上的巨大功用,历史上不乏其例:外国的,如美国革命时期托马斯・潘恩的脍炙人口的《常识》、法国大革命时期西耶斯的广为流传的《第三等级是什么?》;就当代中国来说,吴晗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小丛书》、陈翰笙先生主编的《外国历史小丛书》均曾风行一时,普惠民众。这种小册子,以主题鲜明、大家手笔、文风亲和而见长。
令人高兴的是,这一鲜活的小册子的形式,如今也终于运用到关于学术规范与科研诚信的理论普及这一重大而迫切的问题上了。其中,最突出的两个例子,一是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组织编写的《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6月),二是科学技术部科研诚信办公室组织编写的《科研活动诚信指南》(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年11月)。这是两种地地道道的小册子:前者3.4万字,后者1.7万字。而且,甫一问世即大受欢迎,截止2009年12月,《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已第四次印刷。
这两本小册子的定位都是相当自觉和明确的:《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说明”称:该《指南》“是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学与研究人员关于学术规范的共同约定,同时也是进行学术规范教育的指导性用书”;其“目的是为学术创新、学术交流和学术发展提供基本规范的指引”,其任务“是介绍、说明和解释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的基本伦理、纪律和法律约束以及相关的技术规范”。《科研活动诚信指南》的“编写说明”说这本书“旨在提出科研人员、科研管理人员、评审专家和相关机构等科研主体在科研活动中的主要环节应当遵循的一些基本规范和要求,以促进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自觉践行良好的科研行为”,因此本《指南》“侧重于科研活动中与科研诚信相关的内容,而不是在科研管理和科研方法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共分八节,即基本概念、学术伦理、选题与资料规范、引用与注释规范、成果呈现规范、学术批评规范、学术评价规范、学术资源获得与权益自我保护,并有三个附录(《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教育部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意见》《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按照《指南》“说明”中的夫子自道:该《指南》系“以引导和劝诫为原则,注重操作与实践,在尊重学科差异的基础上,阐释了学术研究规范的共同性问题”。事实也确实如此。该《指南》对于一些基本概念的界定值得重视。如关于“学术共同体”,其解释是:“学术共同体是有共同价值追求和利益取向的学术研究群体,是一个以民主的、合作的方式探索真理、自我纠错的群体,也是以诚信为基础、以自律与他律为保障的科学活动群体。”(P3)关于“学术规范”,该《指南》说:“学术规范是根据学术发展规律制定的有关学术活动的基本准则,反映了学术活动长期积累的经验。学术共同体成员应自觉遵守。学术规范是为了防范学术研究中可能出现的失误与偏差,为学术研究创造一个公平、公正、有序的环境,保障和推动学术研究持续、文明、健康的发展,增强学术共同体的凝聚力,保障学术共同体的和谐。”(P3)关于“学术不端”,该书界定为:“学术不端行为也称不正当的研究行为,指学术共同体成员违反学术准则、损害学术公正的行为。例如:(1)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2)篡改他人学术成果;(3)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4)伪造注释;(5)没有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6)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7)违反正当程序或者放弃学术标准,进行不当学术评价;(8)对学术批评者进行压制、打击或者报复等。”(P5)古人云:“名不正则言不顺”。从这个意义上,该《指南》对有关关键词的界定,其意义不仅在于“正名”,而且为以后判决、处置有关争议或纠纷提供了一个权威文本。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还提纲挈领地就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做出了明确规定。如“学术引用的规则”有八条,分别是:引用应尊重原意,不可断章取义;引用应以论证自己观点的必要性为限;引注观点应尽可能追溯到相关论说的原创者;引用未发表作品应征得作者同意并保障作者权益;引用未成文的口语实录应将整理稿交作者审校并征得同意;学生采用导师未写成著作的思想应集中阐释并明确说明;引用应伴以明显的标识;凡引用均须标明真实出处,提供与引文相关的准确信息。(P23-26)上述言简意赅的引证规范,窃以为是《指南》最令人称道的部分之一。这些归纳既吸收了北大贺卫方教授在《学术规范导论》“学术引证规范”中的成果,又加以扩展。学术规范之落到实处,引证与注释规范是最重要的环节,无论怎么强调也不过分。从这个意义上说,《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关于“学术引文规范”的规定仍然值得重申:“引文应以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为原则。凡引用他人观点、方案、资料、数据等,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均应详加注释。凡转引文献资料,应如实说明”;“学术论著应合理使用引文。对已有学术成果的介绍、评论、引用和注释,应力求客观、公允、准确。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均属学术不端行为。”
关于“学术批评规范”的规定,是《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值得特别关注的另一个重点。该《指南》认为,学术批评是推动学术发展的动力,也是监督学术活动的有效手段。“在学术规范的建立与完善的过程中,开展实事求是、生动活泼的学术批评,不仅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学术批评愈有力,学术纪律也愈严格,学界风气也将愈端正。学术批评是学术进步的助推器”。“正常的学术批评是学术健康发展的清道夫,是学术之树常青的啄木鸟”。(P37-38)学术批评的原则是:实事求是,以理服人;激浊扬清,推介精品;鼓励争鸣,促进繁荣。该书还指出:“把事实摆够,把道理讲透,是学术批评应予坚持的立场与操守。要以明辨是非、追求真理为宗旨,提倡不同观点、学术流派的争鸣与切磋,既要据理而争论,又不失平和大度。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氛围中,言之成理,以文会友,良性互动”。(P38-39)同时,“要完善(学术)批评与反批评的机制,保障批评者和被批评者平等的话语权,反对学术霸权,防止门户之见,杜绝学术压制和学术报复。学者在进行学术批评时,要有强烈的(学术)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用语承担学术责任、道义责任和法律责任”。(P39)这对于习惯于“表扬与自我表扬”的当下学界人士而言,这些规范都是相当有针对性的。
《科研诚信活动指南》一书则“主要涵盖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中与自然科学研究具有共性的内容”。对于研究选题、课题申请、研究资源配置、数据收集与使用、数据保存与共享、科研伦理与实验对象安全问题、文献引用、成果署名、投稿与发表、同行评议、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成果归属与转让、利益冲突规避、教育和培训与指导、科研管理、科研不端行为防范等十六个方面,一一论断,言简意赅。只是该《指南》无目录页,故翻检不便。
蒙主事者错爱,我曾参与这两本小册子的审定或评议工作,对其中专家之呕心沥血、甘苦与共、苦尽甘来的历程,深有感触。在有限的篇幅之内,全面、准确地界定学术规范与科研诚信的基本原理,显然并非轻而易举之事,因为此种类似于“学术立法”的文本,牵一发而动全身,事关学术导向和学界全局。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这两本小册子已经做得相当不错了。
如果说对它们还有什么挑剔的话,那么也许这两本问世于同一年的《指南》的定价(6元人民币),似乎还是偏高了一些。而且它们目前的开本是大32开,虽则大气,然携带不便。若能改印成64开本的便携式口袋书,也许会更受欢迎。
(本文编辑 王正)